意志、认识和情感
青年学生求知欲旺盛,思想活跃,认识能力不断提高,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加强,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也不断完善,人生观、世界观也逐步形成。随着对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,他们的情感也发生深刻的变化。具体表现为情感内容更加丰富多彩,越来越复杂;情感强烈,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激情,但是很不稳定,自我调控能力较差。因此,有时遇事很难把握自己。
一、什么是意志
战国时期,洛阳城有一个人名叫苏秦,为了日后以做大官,他拚命读书。有时读得太疲倦了,免不了要打瞌睡。于是,他想了个办法:拿着一把锥子,瞌睡来了,就刺一下大腿,痛了,也就睡不着了,以便继续读下去。
无独有偶,汉朝的孙敬,人称“闭户先生”,常常独自关门读书。有时实在太累,为了防止打瞌睡,他用一根绳子,一头系在梁上,一头结着头发,让头颈正直地吊住。这样,如果打瞌睡,就会扯痛头发,立刻惊醒。于是,后人用“悬梁刺股”来形容勤学好读的精神。
在这两个人身上表现出良好的意志品质。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,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,我们称之为意志。在人和动物的区别当中,最大的和最本质的区别,不仅在于人类能认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性,更在于人类能依据这种对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,按照自己的目的去利用、支配和改造自然。
心理实质的能动性,就表现在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活动,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改造现实。
意志过程有三个特征。首先是明确的目的性。前面所说的“头悬梁”、“锥刺股”的行为目的是十分明确的——为当官。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,像眨眼、咳嗽、膝跳等本能和无意识的行为,不在意志的讨论范畴之内。
其次,意志行动以随意运动为基础。所谓随意运动,是指受意识支配的那种运动。如骑自行车、骑马、游泳等等。越是熟练,意志行动就越容易实现。
再次,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。任何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,总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,意志行动是为了实现目的而努力克服困难的行动。
有了崇高的目标,努力战胜困难,虽然其中含有许多痛苦,会有曲曲折折,但真正意义的人生,正是在克服困难的奋斗中实现的。这使我们想起公元前五世纪,发生在马拉松的故事:一位希腊的军人,为了把胜利的消息带到雅典。一口气跑到目的地。专家推测,这位军人在没到雅典以前,以处于死亡状态,意志竟产生了这样的奇迹。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军人,设立了马拉松长跑项目,全长42、195公里。这实际上也是意志和意志行动的一块丰碑。
二、意志与情感
情绪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。当某种情感或情绪对人的一定行为起推动或支持作用时,就存在这种情形。例如,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,激励着人们去保卫祖国和消灭敌人,一个对所要达到的目标抱着漠然的冷淡态度的人,常常是难以表现出坚强的意志的。
情绪也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。人在从事他所不乐意去干的活动时就发生这种情形。"不乐意"的情绪,对于这项活动而言是一种消极的体验,它妨碍着意志行动的贯彻,造成意志过程的内部困难。此外,人在完成某项他所热衷但却又感到棘手的任务时,也可能发生这种情形。因为由外部困难所引起的消极的情绪体验(如困惑、焦虑、徬徨以至痛苦),也动摇和消蚀着人的意志。
由于意志本身执行着调节功能,因此,对某项意志行动起阻碍作用的情绪实际上同意志处于相互制约、此消彼长的关系之中。在这种情况下,意志行动最终是否得到实现,取决于种种主客观条件;就人的内部条件来说,主要取决于意志和消极情绪之间的力量对比:意志力薄弱而消极情绪强烈,会导致意志行动半途而废;意志坚强则可以克服不利情绪的干扰,把行动贯彻始终。
意志对情绪的影响,有时还表现为对情绪的直接控制。如果一个遭遇个人不幸而陷于哀伤心境中的演员,为了不妨碍本职工作,在舞台上仍然能成功地扮演喜剧性角色,那么他就是凭借意志的力量,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一种情绪而激发了另一种情绪。
平时人们所说的"理智与情感的冲突",其实也是意志与情感的冲突;所谓"理智对情感的驾驭",其实是由意志遵循理智的要求而实现的对情感的驾驭。认识过程本身并不具有控制情感的功能,控制是由意志来完成的。所谓"理智战胜情感",是指意志的力量根据理智的认识克服了与理智相矛盾的情感;而"情感战胜理智",是指意志力不足以抑制情感的冲动而成为情感的俘虏,背离了理智的方向。
总之,认识、情感和意志是密切联系、彼此渗透着的。发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同一心理活动,通常既是认识的,又是情感的,也是意志的。任何意志过程总包含有理智成分和或多或少的情绪成分,而理智和情感过程也包含有意志成分。实际上并不存在纯粹的、不与任何认识和情绪过程相关联的意志过程。因此,不能把意志仅仅归结为反映活动的效应环节,而应看作是完整反映活动的一个方面。研究意志,就是研究统一的心理
三、意志和认识
意志和认识过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。
意志的特征是具有自觉的目的。而人的任何目的都不是头脑里所固有的,也不是主观自生的,它是人过去和现在的认识活动的产物。目的虽是主观的东西,它的来源却是客观世界。人的行动目的不可能凭空产生。人确立这种或那种目的,归根结蒂取决于人的需要。而需要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,是通过人对自身需求的认识而形成的。物质需要是人对物质性需求的反映,精神需要则是人对一定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反映。因此,离开了认识过程,意志就无从产生。
人的行动目的,也不是任意提出的,它受着客观规律的制约。从主观方面看,只有当人确信他的愿望和目的符合于客观规律,具有实现的可能性时,他才有决心采取此项愿望和目的;从客观方面看,也只有他的愿望和目的确实符合客观规律时,他的意志行动才能实际地得到实现。因此列宁说:"人的目的是客观世界所产生的,是以它为前提的。"
只有人认识了客观世界的规律,认识了人自身的需要和客观规律间的关系,才能提出和确立合理的目的。实现意志活动还需要有行动的手段。关于行动手段的知识和技能,也是通过认识活动而形成的。个体的认识愈是丰富和深入,他所积累的有关知识和技润滑液能愈多,他在意志活动中对行动手段的采取和运用才愈是顺利和有效。在实现每一个具体的意志行动的时候,为了确立目的和选择手段,通常要审度客观的情势,分析现实的条件,回顾以往的经验,设想未来的后果,拟定种种方案,编制行动的计划,并对这一切进行反复的权衡和斟酌;这就必须依赖感知、记忆、想象、思惟的过程。这些过程实际上构成意志活动的理智成分。因此,离开了认识过程,就不会有意志活动。
另一方面,意志也给认识过程以巨大影响。首先,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,是有目的、有计划并需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。诸如观察活动的组织、随意注意的维持、随意识记的进行、创造性想象的实现、解决问题的思惟活动的展开等等,都离不开人的意志努力,即离不开意志过程。其次,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,是在变革事物的过程中完成的,而一切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都是意志行动,都必须受意志过程的支配和调节。因此,没有意志,也不会有深入的、完全的认识活动。
四、磨练意志要从小事做起
千里之行始于足下。老子曾说过:“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。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。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: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而大逐渐积累的。同样的道理,一个人要培养坚强的意志也必须从小事做起。
心理学告诉我们,意志品质的培养,是一个由弱到强,由低入高的过程。军事上,积小胜可以为大胜;意志培养上,积小成也可以为大成。恽代英说得很深刻:“立志须用集义功夫。余意集义者,即在小事中常用奋斗功夫也。”所谓集义,就是积累的意思。“冰冻三尺非情趣用品一日之寒”。坚强的意志是在千百件小事的锻炼中逐步培育起来的。列宁为了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,他首先锻炼自己,使之能扫除学习中所发生的一切障碍。当他还在中学念书时,他最爱滑冰,但是滑冰使他疲倦,使他想睡觉,也妨碍学习,因此他放弃了下棋。苏联卫国战争时的著名英雄丹娘,读书时从来是自己的作业自己完成,即使别人把现成答案拿给她抄,她宁肯自己苦思到深夜,也决不旁视一眼。后来,她被德寇俘虏,敌人用火烧她下巴,用锯子从她背上拉过,还逼着她单衣赤脚在雪地里走路,直至最后把绞索套在她颈子上,她始终坚贞不屈,最后壮烈牺牲。
从小事做起,之所以能够磨炼意志,是因为小事的成功,能够强化锻炼意志的信心。比如你今天改掉了睡懒觉的习惯,明天做到了当日事情当日毕,这样日积月累,那么你完成计划的决心,信心和恒心就会大大增强。
意志锻炼从小事做起,要从反映和暴露你弱点的小事做起。如果你是一个胆小害羞的人,从来不敢在班组座谈讨论中发言,那么你就可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在公共场合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;如果你平时爱随地吐痰,爱讲脏话,那么,你就应该从强迫自己讲卫生和讲文明开始锻炼自己的意志;如果你以前组织纪律松懈,那么你今后就努力做到上课不迟到早退。高尔基说:“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的克制,都会使人变得坚强而有力。”
从小事中锻炼意志,很重要的一个方面,就是要养成严格的生活习惯。谚语说:习惯形成性格,性格决定命运。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,天天实施之,对人的意志是一种经常性的潜移默化的锻炼。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教学期间,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。每日起床,写作讲课,与师生谈话,以至吃饭和散步都准确地遵守时间男性保健品。他每天晚上10点上床,早上5点起床,接连30年,没有改变这个规定。他早上7点钟外出散步,当地的一些居民还按他的行动来校对时间。这种严格的生活制度,磨练了康德的意志力,对他的事业成功给了很大的帮助
五、雄才自古多磨难
“自古雄才多磨难,从来纨绔少伟男”,“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”。这说明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人物都经历过人生的挫折和磨难。
人生不可能万事如意,谁都难免会遭到不幸。比如,亲人猝亡,恋人抛弃,误入歧途,高考落第,就业无门,自身残废,受到妒忌刁难、冤枉委屈等等。挫折可使弱者唉声叹气,畏缩不前,自我毁灭;而强者面对挫折却振作精神,磨炼意志,增长才干。
司马迁宫刑而作《史记》,屈原放逐乃赋《离骚》。方志敏在狱中写了《可爱的中国》。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双目失明,体力十分衰弱的情况下写成了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"四人帮"横行时,不顾嘲笑和诽谤,在六平方米的斗室之内进行着艰苦的研究工作,他尽管是重病缠身,但仍然专心致志地向"歌德巴赫猜想"这个数论的城堡挺进,终于获得了重大成就。
囚禁、病残可以成为锻炼意志的熔炉,落榜、失恋也是磨练意志的砺石。三次落第的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写出了《本草纲目》;四次落第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写出了《聊斋志异》。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由于失恋反而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,写成了不朽之作《少年维特之烦恼》。
燧石只有用力敲打才能闪光,雄鹰只有迎飞翱翔才能炼硬翅膀,自然界最软的矿物石墨,在几万个大气压的高压条件下,会变成硬度最强的金刚石,一个人的意志在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中能变得坚韧不拔,百折不挠。
然而,人们遇到挫折时,对挫折的适应能力是不同的。对挫折的适应能力,叫挫折的容忍力。个人挫折容忍力的大小,取决于下列因素:(1)生理因素。身体强壮的人比体弱多病的人更能容忍挫折。(2)思想政治因素。思想觉悟高的人,一般对挫折的容忍力大,不怕挫折。(3)处境因素。身处逆境,道路坎坷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对挫折的容忍力强。(4)认识因素。一个人能够认识到"苦难对于天才是块垫脚石"、对挫折的容忍力就会强。(5)预见因素。对挫折精神上有准备比精神上无准备的人容忍力强。
青年人遇到挫折应如何对待它呢?应付挫折的方式有消极和积极之分。我们应采取积极的防卫方式。积极的方式。积极的方式是承认挫折,正视现实,冷静分析主客观条件,总结经验教训,用改善、提高自己的办法来战胜挫折。例如,(1)抱革命态度面对现实,不怕困难,充满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,要象鲁迅所说的那样,“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,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。”(2)树立远大理想。一个人理想越崇高,越远大,战胜挫折的力量也就越巨大。(3)升华作用。在比较低的目标受挫时。以另一种可能成功的活动来代替,以获得成功的喜悦。如一个音乐素质差的学生,尽量可以在书法方面显示自己的才能。(5)调整期望值。在学习和工作上要全面分析客观条件,正确估价自己的能力,适当调整心目中的向往水平,消除挫折的失意感。
男性保健品 情趣内衣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lekangze.cn/17595.html